康绍邦:1948年生,河北易县人。1978—1982年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太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要著作有:《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的反响———国外人士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李: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请您谈谈这一论断与传统的革命观有何不同。
康: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领会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观念上,革命总是和阶级斗争、政权更替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和平的经济建设,依照传统的革命观,改革似乎不能与革命相提并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论断,使人们打破了传统的狭隘的革命观,进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实质。首先,从革命发生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来看,革命的发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而革命的目的则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其次,从革命的任务和内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指明,革命包括推翻旧政权、破坏旧关系和建立新政权、建设新关系两方面的任务;再次,从革命的形式和手段来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革命为手段,但他们并未否认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改革提供了条件。可见,邓小平科学论断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两种革命的思想:即传统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和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革命或称新革命,并且认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是为了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李:传统的改革观认为,改革只是社会内部的改良,是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修修补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论断突破了这一传统,使改革赋予了革命的意义,这对传统的改革观有何突破呢?
康:邓小平同志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把社会主义改革同历史上的剥削制度下的各种改良运动根本区别开来,古今中外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曾出现冠以“改革”的各种运动,这些“改革”有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无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都不会危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敢发动群众,更不敢提出彻底的革命要求,否则改革就会危及自身的利益。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剥削阶级的改良,它们不仅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而且在社会变革的深度与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任何剥削阶级的改革运动。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表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革命性和彻底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阶级性、参与者的广泛性及其变革的深刻性。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急待进一步深入,同时,许多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这充分说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具有科学的预测性。
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不仅突破了对改革与革命的传统理解,这对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和发展有何意义呢?
康: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取得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新胜利的理论保证。苏东巨变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是否还具有优越性?优越性在哪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不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闯出一条新路;同时,也在理论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就一定会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